中安在線訊據黃山新聞網報道,在徽州,但凡地名里帶有“塢”字的村莊,都是一個最不起眼的地方。黃尖塢,安徽休寧縣齊云山鎮巖前村所屬范圍村落。從名義上來講,區位優勢雖然比較靠近鎮上或縣城,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,還是讓20、30戶人家逃離不了蝸居在山旮旯里的現實。所以,如果驅車前往不添加導航,還真的難以把它從縣里的版圖上找出。
37歲的陳照軍,土生土長的休寧縣齊云山鎮黃尖塢村人。他的名字與“黃尖塢”一樣,很不起眼。十余年來,他卻在這樣一個寂寞孤獨的條件下,以竹為紙,用刀代筆,在竹皮0.5-1毫米下刻出自己一幕人生精彩。
陳照軍從事竹刻工藝由來已久,對竹刻工藝有著很深的造詣。他稱,興趣是他最好的老師,小時候陳照軍生長在蒼松翠竹間,又受傳統徽文化感染,勤習書畫。三年級時候,書畫作品就獲得學校大獎,童年時候,課余生活比較單調,于是,雕刻也便成了是他最有興趣嬉戲的游戲。每當下課放學時候,他就經常跑到山里撿拾一些竹片木塊,然后拿著削鉛筆的筆刀,一刀刀地在在上面刻些圖案。也許是與生俱來就有這樣的天賦影響,從此,對竹刻一發不可收拾。
手藝人的骨子里往往都有一股倔犟執著的秉性,陳照軍對竹刻技藝同樣有猶如竹一般,虛心勁節,堅韌不屈。在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工作坊里,我們看到,除了一臺小小收音機外,其余的就是刻刀、書畫以及成堆的竹片,沒有任何能干擾他創作的閑雜物品。他認為,竹刻已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必須要像呵護孩子一樣去用心呵護。
如今在竹刻技藝當中,陳照軍的留青竹刻技藝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。許多欣賞過他作品業的業內人士都稱,陳照軍的技藝在全國竹刻藝術領域中,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了,作品極具有充分的藝術收藏價值。留青在坊間又稱“留青皮刻”,在竹子表層不到一毫米或一毫米青皮上刻出精美圖案,然后剔除圖紋以外的竹青,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。
在這方寸之間,不能有任何差池,否則便會失之千里、前功盡棄。而在竹刻當中,留青陰刻是最難把握的一種技法,最能表現的書畫中一種韻味,在作品中既能看到竹刻的筆味,又能聞到有刀痕的趣味,氣韻,墨韻兩者皆而有之。比如,所刻梅花,堅瘦如削,隨勢點綴落落疏花,盛開的梅花瓣內花蕊隱隱,令人頓生寒意,空氣中也似飄蕩著一股暗香。所以,留青除了技術與技法,關鍵功夫在刻外,眼前無畫,心中有畫,這便是留青竹刻的最高境界。當然,這必須要有一定書畫藝術功底,才能勝出。
陳照軍掌握如此精湛技藝絕非一日之功,也曾飽受過人生風霜雪雨的洗禮和經歷長時間日復一日的技藝磨練。他說,那些年農村外出務工盛行,大量農民工年年賺個盆滿缽滿回家??伤约阂粋€人
卻窩在一個小小房間內鉆研竹刻技法,有時候外出連摩托車加油的錢都沒有。在心理壓力非常巨大的面前,他還是經受住了考驗,沒有放棄,不忘初心,堅守住清貧這門手藝,繼續拿著刻刀游走指尖竹皮之間,生動地刻畫出了自己豐富的藝術人生。
竹刻,竹材是關鍵。臘月的徽州,天氣濕冷。天寒地凍的時刻,人們都冬閑在家取暖,可每年的這個時候,陳照軍卻顯得非常忙碌。幾乎每天要奔走休寧五城、流口等地,跑到深山毛竹林采制毛竹。
因為隆冬時節草木枯榮,正是竹刻取材的最好時候。但是留青竹刻選料非常講究,竹子需要選擇長在陰背的竹林,3—5年的野生竹子還要平整,表皮要光滑無斑點。有時候,為了選擇幾根竹子要跑遍整座山頭和翻遍整片竹林才能找出幾根。每當肩扛竹子搬運下山時候,他稱,寧可人摔倒在地,也不能讓竹子摔倒。蘇軾曾有詩云:“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”。由此可見,陳照軍對竹之愛,可見絕不一般。清苦,隱逸,淡然,因此,陳照軍手持刻刀,于竹片上深淺的刻畫出曠古朔今美妙畫面,不僅向人傳遞了美好情感的寄托,還傳達君子的禪意人生。